-
“如果广东队明年还是止步四强,最该背锅的很可能不是外援,而是那个在合影里被挤到最后排的1米78的小个子。”
别急着反驳,先回想一下去年半决赛G3,徐杰在辽宁后场群里像陀螺一样转来转去却没人能接球的画面——那场比赛他出手4次,全队最低,赛后热搜却是“徐杰隐身”。
隐身?

一个需要持球的控卫,球不在手,连镜头都找不到他,当然隐身。
这回东莞铁骑活动,官方合影一出,同样的站位剧本又重演:胡明轩、崔永熙C位稳如老狗,焦泊乔靠着身高把边缘位置占得明明白白,张昊干脆站在第一排,肩膀比助教还宽一圈。
徐杰呢?
最后一排,踮脚才能露出半张脸。
球迷调侃“身高歧视”,可真正扎心的不是照片,而是照片背后的战术地位——如果新赛季他还是第三甚至第四选择,广东所谓的“冲冠”就只是口号升级,内核照旧。
有人要说:不是签了新大外埃里克·米卡吗?
马尚也留了啊,内线短板补齐,外线火力续上,怎么就不能喊夺冠?
补的是篮板,不是短板。真正的短板在节奏。
过去两年,广东最怕的不是对手高,而是对手“快”。
辽宁一个反击,三秒区内人数对不上;广厦一个换防,锋线尺寸瞬间碾压。
杜锋的解决方式简单粗暴:提速,用速度对冲高度。
可提速需要发动机,发动机需要球权。
马尚是终结点,不是发起点;胡明轩是突击手,不是操盘手;崔永熙 rookie赛季打得再香,也只是副控。
真正能叫战术、能把球在半场里运成“节拍器”的,还是徐杰。

但上赛季他的回合占有率只有17.8%,排在队内第5,比赵睿离队后的“空缺”还低。
新大外米卡是个挡拆顺下型内线,吃饼能力一流,可没人喂,饼就是馊的。
马尚习惯单打,胡明轩习惯反击,真正能给米卡做“口袋传球”的,还是徐杰。
问题回到原点:球权。
活动现场一个细节被镜头扫到:训练结束,杜锋把所有人叫到中圈,唯独让徐杰去另一边陪吉祥物投篮。
不是惩罚,更像惯性——“反正你个子小,站哪儿都一样”。
可竞技体育的残酷就在于,一旦你在公开场合被“边缘化”,比赛里就很难再成为核心。
张昊为什么被看好?
热身赛对山西,他一场冒了3个、扣了4个,数据不炸裂,但视觉冲击拉满。
球迷瞬间记住,教练也跟着给时间。
徐杰没有扣篮,也没有血帽,他的价值藏在“0.5秒提前量”里:提前半步断掉传球,提前半拍出手的抛投,提前半秒叫出的换防。
这些镜头语言不会出现在五佳球,却决定一场季后赛能不能从客场偷回一场。
所以,广东想冲冠,第一步不是等外援磨合,而是把“最后一排”的小个子重新拉回战术板。
具体怎么做?
1. 让徐杰带二阵容。

马尚+胡明轩+崔永熙+任骏飞+米卡的首发足够华丽,但第二阵容必须有人稳住节奏。
上赛季杜锋试过让张文逸持球,结果半场输15分。
把二阵容钥匙直接给徐杰,配张昊、黄明依两个跑跳男,一快一慢,节奏对冲,才能避免“主力一下就崩盘”的老毛病。
2. 给米卡画“西班牙挡拆”。
米卡没有三分,但下顺速度快,徐杰最擅长打“假墙真墙”——先让米卡做第一次掩护,再让锋线回马枪做第二次,徐杰在中间抛投或击地,两杯毒药选一杯。
这一招在国家队都被验证过,复制到俱乐部只需5场球磨合。
3. 把“身高歧视”变成错位红利。
对手看到徐杰就点名,广东干脆提前换防,让徐杰去对位底角投手,把防守弱点藏进无球端,进攻段再用挡拆抓对面大个子出不来——去年打北京,范子铭被徐杰抛投打到六犯离场,就是模板。
能做到这三点,徐杰的回合占有率不用飙到30%,只要回到22%左右,广东的进攻就能从“看天吃饭”变成“三餐管饱”。
当然,所有假设都要经过实战检验。
10月底的季前赛,第一场对四川,米卡+徐杰的组合能不能打出5次以上成功挡拆,就是风向标。
如果还是胡明轩一个人带球过半场,挥手叫战术,而徐杰蹲在底角抽烟式等待,那新赛季的剧情大概率是:常规赛前四,半决赛遇到辽宁,后场被张镇麟锁死,内线被韩德君+莫兰德轮番轰炸,最后把锅甩给“外援没状态”。
球迷最害怕的,从来不是输球,而是输球的方式和去年一模一样。
所以,别只盯着合影谁站C位,多看看球权在谁手里。
小个子被挡在最后一排不可怕,可怕的是他在比赛里也永远站在镜头外。
广东想真正回到争冠轨道,第一步就是把那个踮脚拍照的1米78,重新推到战术。
否则,补再多外援,也只是换一批人,重演同一出悲剧。
举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