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户口,留下干嘛?”1995年东莞三成本地人,大巴直抵湖南村口,勇闯繁华背后的坚守与梦

东莞 更新于:2025-09-16 22:40
  • 用户9228638444383
    “没户口,留下干嘛?”——1995年的东莞,本地人只占三成,却敢把大巴直接开到湖南村口,一句“包吃包住”就让七成人拎包上车。
    佛山相反,户口几乎人人有,房子先分给亲戚,外地人连门槛都摸不着。
    三十年后,东莞1057万人,佛山969万,GDP却倒过来,佛山1.33万亿,东莞1.22万亿。
    人多反而钱少,怪谁?
    怪就怪在“留不留得住”四个字。
    佛山一直把房子当糖果,只撒给有红册子的自己人;东莞把暂住证印成彩票,谁先拿到谁先排队上学、考驾照、办营业执照。
    积分入学再难,也比“回原籍”好听。
    年轻人算得精:房租从150涨到800,可加班费一夜多两百,留下一年能攒下老家盖两层楼的钱,干嘛回去?
    数据最打脸。
    2005年东莞656万常住人口,户籍才200万出头;佛山580万,户籍几乎一比一。
    那时候家电、家具、鞋子三条线一起开火,谁缺工人谁急。
    佛山忙着给本地人盖小区,东莞干脆把派出所搬进工业园,下班顺路就能拍居住证照片。
    一张小卡片,换来千万张火车票的终点。
    有人吐槽:东莞人均GDP低,说明只是“人多瞎忙”。
    可把地图摊开,广深中间就这一条缝,地铁、城轨、高速全穿城而过,位置就是最大的本钱。
    佛山靠顺德、南海两家“土豪镇”把总量顶上去,可土地早被村子切光;东莞32镇街像32家小公司,地不够就旧改,厂房直接改成公寓,楼下咖啡楼上直播,白天踩缝纫机晚上剪视频,一块地掰成三瓣用。

    户口这堵墙,现在慢慢拆。
    东莞2020年放开“两个五年”:社保满五年、居住证满五年就能落户。
    消息一出,政务中心门口五点排长队,有人拖着行李箱当场办,生怕夜长梦多。
    佛山也跟进,可门槛依旧卡在“合法稳定住所”——说人话就是得买房。
    一套房动辄百万,年轻人刚攒够彩礼,哪有子弹再砸砖头?
    真正拉开差距的,是“把外地人当自家人”的细节。
    东莞公办小学积分入学,把“发明专利”写进加分,厂里搞技术的立马薅羊毛;佛山部分镇街至今优先录取“本村户籍”,外来娃只能等捡漏。
    东莞派出所推“粤居码”,扫码就能办居住证,还送电子驾照;佛山有的村还得房东带租客去现场拍照,房东嫌麻烦干脆不答应,循环卡死。
    当然,东莞也不是慈善家。
    人均GDP低,说明产业还不够叼。
    华为终端搬来松山湖,隔壁镇立马涨租30%,可周边的五金厂、小作坊还是靠低价抢单。
    想让1057万人人人涨薪,得把“代工”升级成“代工+品牌”,再把品牌换成“专利”。
    这一步慢了,人就白多。
    三十年前,一句“来了就是东莞人”只是口号;今天,能不能让口号变成银行卡余额、孩子通知书、房产证,才是下一道考题。
    佛山手里牌不差,只是节奏慢半拍;东莞已经押注“人”,赌下一个十年。
    谁赢谁输,就看谁先把“外地人”三个字,换成“自己人”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